(转载)幼儿园探究性活动中的三种方式
2010/4/28 17:05:46 | 编辑:

 

一、与环境互动

  要进行探究首先需要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主体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儿童自己,一种是教师。儿童自己提出待解决的问题体现了儿童进行活动的意愿,是自主探究的一个标志。怎样让儿童自己提出问题呢?我认为让儿童与环境进行互动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因为教师提供给儿童的环境是经过准备的环境,这些环境中蕴涵的教育问题可供儿童去探索,所以在儿童与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在儿童对材料的反复操作中,儿童会逐步挖掘出材料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好奇心会支持着儿童进行下一步探究。这种儿童自己提出问题的方式更适合于个别探究活动。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儿童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当儿童操作了很久都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当儿童面对着众多问题不知哪一个更主要的时候,当儿童遇到困难不知如何继续的时候,都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介入。因而无论是儿童的个人探究还是全班共同进行的集体探究,都需要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每一个儿童的需要。
集体探究活动较适合由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但是教师提出问题的途径不是传统的提问式,而是通过教师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制造问题,从而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因为所谓的教师提出问题也不是由教师直接把问题抛出来,而是由教师操作环境引出问题,然后让儿童通过观察捕捉到这些问题。这种提出问题的方式实际上是间接地由儿童自己提出待研究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每个儿童都会自发的去发现问题。在探究活动中,经常有一些儿童无所事事,对任何材料都不感兴趣。怎样引发这些儿童主动进行探究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寻找适当的探究切入点,由此出发,引导儿童进行探究。儿童感兴趣的领域,儿童的智力强项,儿童熟悉的知识技能,一些较浅显,较容易完成工作,这些都可以是引导儿童主动探究的切入点。寻找到这样的可切入的缺口后,教师可以先陪伴儿儿童共同工作一段时间,在教师的关注和鼓励下,多数儿童能够独立地进行探究。

二.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儿童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儿童经常会因为一些原因而放弃活动,或者难以继续活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与儿童进行互动,帮助儿童把探究继续下去。师生互动要讲究时机,当儿童专心致志地投入在工作中,教师切忌去打扰他。下面几个时间是进行师生互动的较好时机。

     首先,当教师发现儿童对工作失去兴趣,已不能专心于工作时,要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走到儿童的工作中去,询问儿童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还要进行哪些工作等。在询问过程中,要对儿童已取得的工作成果给予肯定,鼓励儿童继续进行工作。教师也可以陪儿童共同探究,引导儿童重新对工作产生兴趣。如果儿童确实不愿进行原来的工作,教师也应允许他选择其他活动,或参与到其他儿童的探究活动中去。

  其次,当儿童的工作遇到困难时要进行师生互动。如果教师能够很快发现儿童的困难所在,那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言语点拨的方式点醒困惑中的儿童,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或指导儿童操作的方式来帮助儿童,但要注意,这种操作或指导操作不是把全部过程都演示出来,而应通过一两个步骤来引导儿童继续进行探究。有的时候,儿童遇到的困难教师一时也难以解决,这时教师应秉承提供工具和路径的思路来帮助儿童。教师可以指点给儿童可能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书籍以及具备相关知识的人才,让儿童自己决定下一步的工作。

  第三,当儿童的探究只停留在表面问题,难以深入进行时,也需要进行师生互动。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儿童去探究,在儿童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就可能把探究深入下去;教师也可拿来相关的材料,让其与儿童原有的材料之间生成矛盾或问题,引导儿童进行探究;教师还可以改变儿童原有材料的操作方式,通过这一变化来引发新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师生互动中,切忌让儿童依赖教师的指导。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引路者的作用,帮助、引导儿童朝着科学发现的道路前进,而不能代替儿童去走这条道路,或者是带领着儿童走这条道路 。教师的代替或带领会使儿童的探究失去主动性,同时也剥夺了儿童体验自己发现真理所产生的巨大喜悦和幸福。从本质上说,这种做法实际是阻止了儿童走向探究,走向科学发现。

三、生生互动

  在各种互动方式中,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于不同的儿童拥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因而儿童之间合作解决问题就具备了可能性。同时,由于儿童之间的平等地位,所以很多儿童也更愿意与同伴一起进行探究。

  生生互动的方式在小组活动和集体探究中应用较多。在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中,由于需要儿童合作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所以,儿童之间进行互动的契机相对就增加了。与其他两种互动方式相比,生生互动更能体现探究的自主性以及合作探究的特征。由于在活动中,儿童之间的互动多是由解决问题的需要所引起的,或是由一个儿童对另一个儿童的模仿而引起,因而这种互动更能体现儿童的自主性;同时由于在活动中,儿童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他们之间的互动也就更具有平等性,也可能具有更多的争论;另一方面,由于儿童之间的能力水平具有相似性,所以,生生互动也就缺少了其他两种互动形式中的引导性,而更多的增加了自发性、合作性。上述与其他互动方式不同的特征,是教师在指导生生互动中应该考虑的因素。

  首先,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加生生互动的机会。当儿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以通过与同伴的共同探究来解决时,教师就应该让儿童去寻求帮助。同时在给儿童分组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具备不同能力,拥有不同智力优势领域的儿童在同一个小组中进行工作,以增加儿童之间进行互动的机会。

  其次,在多个同伴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派在该领域拥有智力倾向的儿童做领导者,负责组织同伴间的探究活动,在自己的智力强项领域担任领导者的经历,可以帮助提高儿童对自己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完成工作的能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智力强项,而且有助于形成儿童合作学习的态度。

  再次,教师应注意增加同伴探究中的引导性。由于同一年龄儿童的能力水平多处于同一层次上,所以,当他们遇到了共同的难题时还需要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教师来引导他们的探究活动。

  最后,教师要善于解决同伴之间在探究中出现的意见分歧。对于探究的问题,经常不同的儿童持有不同的观点,并通常会为了谁对谁错争得面红耳赤,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注意以理服人,让事实来说话。但是也要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多数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没有确切的不可更改的答案,同时,探究活动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让儿童发现科学真理,获得相关的知识,而在于让儿童体验发现的过程,让儿童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因而,对于儿童之间的分歧,教师最好采取鼓励其继续探究的做法,它同样会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感受知识的由来。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三种互动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探究不同阶段,都会有三种方式的共同参与。比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儿童仍需要不断与环境进行互动,不断地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同时在生生互动中,也需要教师与儿童互动,以此引导探究活动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