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艺术
2011/10/24 13:54:59 | 编辑:游仙区绵阳小岛幼稚园 常雪梅
 
摘要:在近三年来的教育教学中,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问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巧妙的设计提问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提问能启发和引领幼儿积极地思考问题并且辅助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并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提问性的引导和互动几乎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正确的语言引导不仅有助于幼儿活跃思维,而且有助于幼儿积极地融入到活动中去。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可见提问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美国的教育家德加默也说过:“提问提得好就教得好。”善教者必善问;反之,不善问者,亦便称不上善教。引导之法,贵在善问。本文就针对当前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幼儿园    语言教学     提问艺术      
Abstract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of education teaching,Make me deeply aware:
In language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The teacher's question plays a prominent role。Question is the most direct and most common form of a communication。The teacher asked questions to the success of a direct bearing on the activities of language, Artful questions can be designed to bring the initiative of learning.。Valid questions can inspire and guide to by the positive thought and supplementary ques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form a good teacher.the interactive. Question of direct and interaction is almost run through the teaching process. Question of direct and interaction is almost run through the teaching process。 Tao xingzhi well : asked, starting point for thousands of invention in question。This question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The educator  jia de mo Also said: Questions put to good, Lead to a good question。
This article in the kindergarten large class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art of a crude。
Keywords:Kindergarten   Language teaching   Questions art
                       
本 论
    《纲要》中指出: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方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恰当地运用提问这一手段,可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训练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启幼儿的心灵,增长幼儿的心智,诊断幼儿遇到的学习障碍。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幼儿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因此,提问设计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幼儿的终身发展。目前,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包括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文学活动和早期阅读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幼儿的喜爱。而大班孩子又尤其喜欢挑战、好奇、好问。他们喜欢对所有的问题作出反应和追问,对追问的方式感觉刺激而入迷并乐于参与。每当此时,自己就显得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因此,如何优化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期望的目标和追求的效果。
一、教学中提问的意义及分类
(一)什么是提问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的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提问的分类
      提问可以按照陈述的方式来分类,也可以按照问题本身的明确程度来分类,还可以按照问题的不同顺序来分类。根据心理学原理,我们可把提问划分为三个类型,大体分为记忆性问题、思考性问题、探索性问题三类:
1、记忆性问题
     需要幼儿回忆已有的信息,它是教师最经常提问的一种类型。例如,故事中主要讲了几件事? 某个词、句怎么读?某个词是什么意思?国庆节是几月几日?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 ……这类提问只需要幼儿凭记忆的信息表达出来,主要为了再现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但思考的水平较低。
2、思考性问题
     需要幼儿运用已有的信息去创造新的信息。幼儿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而获得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在教学《盲人摸象》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听完“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后,你知道盲人是如何摸象的?几个盲人在摸象?为什么要摸象?摸得时候都说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把幼儿的思维一下子引向了深层,引向想象。但这类问题往往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浅层次认识上。
 3、探索性问题
     指老师提出探究、追究事物、事理原因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引导幼儿沿着认知材料提供的思路进行扩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探索性问题往往需要幼儿对已知信息结合原认知体验,通过辩证、选择等综合分析后才能把问题很好地回答出来。例如,一些教师在教学《盲人摸象》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每个盲人都摸到大象的样子是怎样的?当幼儿认识到真正的大象的样子后,为了引导幼儿从“部分”到“整体”,由“点”到“面”悟出:“看待事物不能以偏概全,要看到事物的全部”的道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五个盲人摸得对吗?说得对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幼儿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综合生活常识和已有的语言经验,结合文本内容去思考。从而达到由“想象”到“现实”,由“文本”到“现实”,再由“现实”到“想像”,由“现实”到“文本”的思维跳跃,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二、教学中提问的现状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因教师提问不当导致教学活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屡见不鲜,提问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汇总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习惯按照预设的效果提问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迫不及待”的想从幼儿口中得出标准答案,于是反复按照自己的意图提问,而且具有明显的暗示性,希望幼儿能够顺利地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然而,幼儿往往并不能“领会”教师的暗示,教师也没有因此改变提问的方式,这种提问貌似启发而实为灌输,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所提问题简单
     吉尔福特认为:“当你碰到不做进一步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要组织别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如果我们用吉尔福特的准则去衡量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会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大象的鼻子是不是长长的?小花这样做对不对?故事里的小老鼠和小松鼠是不是好朋友?等类似问题,缺少启发性,没有思考价值,幼儿不用动脑就能够直接回答,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的深入思维活动。
(三)提问缺乏层次性
     有些教师不考虑本班幼儿的知识水平,胡子眉毛一把抓,在问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大班早期阅读活动《国王生病了》,教师讲完一遍故事提问:“为什么不仅国王的病没有好转,王子和大臣们也都生病了?”问题笼统、概括,缺乏层次。
(四)提问方式单一
     每次教学活动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变化。凡是故事教学都是这“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便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每次的形式、程序、内容几乎都一样,这清一色的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回答的答案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时,教师没有变换提问方式,以致幼儿的思维偏离教学目标。如语言活动《一束鲜花》活动快结束的时候老师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结合故事提出问题:“你最喜欢故事里面哪只小动物?为什么?”许多孩子都回答山羊公公,不能像教师预想的回答到“喜欢小象”时,如果教师可以变换一下提问的方式,比如“故事里面谁最喜欢帮助别人呀?”提示幼儿回忆故事情节,这样就可以把幼儿的思绪引回来了。
三、提问艺术策略一-----创造“应答”环境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艺术性,首先就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一)巧妙提问创设“说”的环境
1、探询性有效提问诱导,让幼儿“有话想说”
      探询性提问是指教师为了解幼儿现状,获得教师不清楚的信息,与幼儿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一种提问手段。如中班语言活动《蜗牛搬家》,原来的设计是讲述故事第一段后,进行故事回忆性提问:蜗牛住在哪里,他住的舒服吗?我们在进行调整后,运用“蜗牛住在哪里?他住的舒服吗?”抛出主题,进行故事讲述后再抛出探寻性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蜗牛会怎么想呢?”有趣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调动了幼儿原有经验,了解幼儿大致的学习现状,为对语言内容学习的提问作铺垫,促进故事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发散性有效提问深入,让幼儿有话
      发散性提问,就是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提问过程,而建构“问题→讨论→解决→新问题→再讨论→解决……”的开放式提问过程。因此幼儿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作品,理解作品,而应挖掘更深入的理解内容,学会自主学习。
(1)结果前置——想象性提问,启动语言学习活动
      如在大班早期阅读活动《我砍倒了一棵山樱花》,阅读封面后 “猜猜,他是处于什么原因要砍树?”这些提问都是从结果入手,引导幼儿探求事情发生的原因,使幼儿的思维指向不同的角度,从而推动幼儿迫切从故事中寻求答案的愿望,使语言活动在主动状态中迅速启动;
(2)层层深入——思考性提问,理解语言学习内容
     以大班语言活动《七色花》为例,我们在第三个情节后教师采用层层深入的思考性提问:珍妮撕下蓝花瓣会怎么说?撕下绿花瓣又会怎么说?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经验迁移回答,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有经验进行了较好的迁移,幼儿既收集了什么是同行的概念,又将信息对自身的原有经验进行系统整理与表达,故事内容被充分理解;
(3)难点凸显——推理性提问,内化语言学习内容
      在大班语言故事活动《小螃蟹找工作》活动中,教师在第三和第四幅图片出示前,改变了出示挂图,根据故事内容提问的回忆性提问策略,而是通过两个推理性提问,“如果小螃蟹去食品店工作,会发生什么事情?”“去服装店工作,又会怎么样呢?”教师引导幼儿以推理的方式对突显的难点进行有效猜测与想象,并运用观察、探究等思维能力验证猜测,从而将故事内化为自己的活动经验,顺应幼儿思维运转的方式。
(4)对比运用——点拨性提问,迁移语言学习内容
      如大班语言活动《七色花》中,“珍妮哪一片花瓣用得最好,为什么?”在阅读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的角色、事物进行了分类对比,从而得出相关结论,虽然回答简短,但幼儿的经验在活动中得到了有效迁移,并且幼儿运用了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延伸性有效提问运用,让幼儿有话喜欢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不断的质疑、解惑中逐渐发展思维、积累经验,所以在语言活动中单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不是真正的提问;牵强地提出引导幼儿质疑的问题,也不是真正的提问。教师需要的是在活动中运用有效的延伸性提问引导幼儿回忆旧经验,并将新旧经验连结,达到一个新的经验累积平台,同时激发幼儿构建新经验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幼儿尝试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即双向提问),进而建构主动的学习方式。如大班早期阅读活动《两朵白云》中,最后“如果你可以变化,你想变什么?”大班语言活动《七色花》中最后“如果自己有一朵神奇的七色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等等。
四、提问艺术策略二-------注重技巧
     有了积极的应答环境后,提问就要做到能活跃幼儿的思维,让其成为学习主体,产生积极互动行为,并且达到教育效果。另外要特别注意提问的深度、广度、趣味度,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先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提问少一些封闭性多一些开放性
     如在故事欣赏完后,我也会经常设计这样的提问:“今天的故事好听吗?故事中有谁?在干什么?”经过教后的反思,使我发现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这样结束性的问题过于封闭,不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更多的设计开放式的提问,避免一些预设性的提问,以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问少一些直截了当多一些启发性
      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应从启发、激励孩子的思维出发。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一个接一个的,琐碎的“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只会使孩子机械地、不动脑筋地去回答、去应付,失去学习的兴趣。但如果问题太难,孩子们则会启而不发、导而不思、“百思不得其解”,从而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孩子的认识水平,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导思性。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小蝌蚪分别都问了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说的?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改为“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导思性。
(三)提问少一些单向性多一些双向性
      在每个活动中,一般都是老师提问,幼儿回答,这样的形式比较枯燥,没有给予幼儿大胆发挥的空间。如果只有老师的提问,没有孩子的疑问,亦不能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就好象是小鸟围着笼子转,飞不出去。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切进步都是有疑问开始的。教师在向孩子提问的同时,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因此,我改变了单向性的提问方式,采取了双向性的提问。如:在早期阅读《我砍倒了一棵山樱花》中,小朋友对穿山甲这一动物很感兴趣,于是就问我“老师,什么是穿山甲?它住在哪儿呀?甲片能治什么病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说实在的,我也不太清楚,但必需查找资料。于是,我把孩子抛过来的球给抛了回去,“老师也不太清楚,请你们回去问问爸爸、妈妈,然后来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听,好吗?”这样的问题给小朋友带来很浓的兴趣,第二天,孩子们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都带到了幼儿园,孩子们有话可说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教师可引导孩子思考如下问题:“你们觉得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我再讲一遍,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我,看谁能把老师给问住了?”久而久之,孩子们会长出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会更会思考啦。
(四)提问切忌杂乱多些层次化
      这是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即根据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每个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如在语言活动《爱吃水果的牛》在师幼逐页共同阅读故事环节中,穿插提问:①主人喂这只牛吃了什么水果呢?(适合能力较弱的幼儿)②为什么只有爱吃水果的牛没有生病?(适合能力较强的幼儿)③除了给主人喝草莓牛奶,牛还给主人喝什么牛奶呢?(适合中等能力的幼儿)层层深入的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
(五)提问切忌形式单一化多些多样化
      教师提问时应根据大班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复习性的内容可以用抢答式,从而发展幼儿竟争能力。如:“皮球掉到深坑里怎么办?”属探索性的提问可用争辩式,鼓励多种答案、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调动幼儿发言的积极性,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讲话,从中培养幼儿分辨问题的能力,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互相穿插:独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补正法等提问形式,否则,千篇一律的提问,很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倦心理失去新鲜感而分散注意力。
五、小结
      总之,教无定法,问也无定法。一个有效的问题,可以使幼儿的学习高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审视和反思,对幼儿的关注和理解。有效的提问,让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提高,师幼关系和谐,保证了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教师如何利用语言教学中“问”这个平台,落实新课程理念,让幼儿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全面提升,我们仍需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误区及建议》  魏洪鑫  山东教育  2009年第33期          
2、教育期刊《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胡晓萍  2005年1月
3、《语言活动中提问“点”与“序”的设计策略》 郭中然
4、《故事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运用》 浙江学前教育网
5、中国婴幼儿教育网:http://www.baby-edu.com
6、《初探幼儿语言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高 芳   董浜中心幼儿园